九州汪家城:以翻译剧突围,中国有望成为亚洲内容中心

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的“微短剧出海暨健康发展论坛”上,九州文化创始人兼董事长汪家城发表了题为《中国故事・全球表达》的主题演讲。汪家城强调,微短剧出海的核心是中国故事的出海

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的微短剧出海暨健康发展论坛上,九州文化创始人兼董事长汪家城发表了题为《中国故事全球表达》的主题演讲

汪家城强调,微短剧出海的核心是中国故事的出海。中国每年产出一万多部微短剧,构成了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石。

对于计划出海的中国企业而言,翻译剧是出海的第一步。企业可先将自有资源库或市场上可获取的中国故事进行翻译。此策略不仅成本较低,还能快速打开海外市场,值得重点投入。

在内容创作方面,汪家城建议企业重视本土剧的开发,即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用户的审美偏好,量身定制故事内容。如今的内容市场竞争激烈,头部效应显著,2%的优质内容往往能占据98%的市场份额,只有打造出顶级内容,才能吸引新用户。

此外,挖掘细分市场时,企业应充分利用各国的本土优势,推出更贴合当地受众需求的作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最后,汪家城指出,内容行业的核心在于保障内容创作者的收益。创作者倾向于选择能提供合理收益分配的平台,进而形成内容创作的良性循环。汪家城呼吁整个行业为全球创作者提供更多红利与发展空间,推动微短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以下是汪家城的演讲原文(略有删减):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是九州文化文化的汪家城,刚刚陈总讲得非常好,跟我有很多的共鸣,我把我自己的一些关于在微短剧行业的认知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分享的主题是“中国故事的全球表达”,我想把自己这些年做微短剧的感受跟大家讲一下。其实我是这个行业的晚辈,2021年我才进入到这个行业,当时进入到这个行业我有一个敏锐的感觉就是全球面临的视频化红利非常巨大,这里面诞生了像抖音等等的公司,如果抖音是移动端的电视机,那我相信短剧就是电视机里的电视剧,基于这个逻辑我进入了这个行业。

今天看下来也非常的幸运,有这样的趋势,并且当时我因为做过一些广告我非常理解他们的逻辑。其实微短剧这个产品他是既能给任何的平台带来用户的时长,又能带来非常好的广告变现的效果。原来我们的长视频平台,同样的用户120分钟的时间,你打开视频,选择你要看得剧,点一下看完结束,但是今天你看短剧,每滑一下都有可能插播广告或者是收费。

所以基于这个逻辑我们觉得今天在海外一定会重演我们在中国走过所有的路,我相信未来可能我们看到的像Facebook他们上面都会有一个台本,这个台本里面就是我们今天中国人做的故事,然后拍成了各种版本的内容。我之前也跟各位小伙伴分享过,我认为未来会有两个内容中心,一个叫亚洲内容中心,另一个叫欧美内容中心。因为今天我认为出海微短剧能做得这么好,非常感谢中国有这么多优秀的故事。

我们刚进这个行业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内容,想到最多的就是买网文的IP,这几年他们积累了大量的故事,我们就是把网文小说视频化。今天我们在海外同样想做这件事情,发现原来网文这件事情是中国独有的,没有一个国家拥有中国这样的单集付费的故事库,其实这个逻辑我认为今天我们在中国做短剧的时候我们有非常多的内容创作的方式,网文改编,爆款剧集的升级,包括一些好的电影的短剧化。在今天我们中国虚拟化的路程当中我认为中国每年一万多部的微短剧是未来我们中国故事出去或者我们在海外能做得好的一个重要的基石。

因为今天在海外拍一部微短剧成本很高,我们过去这一年时间看着短剧的成本从大概7到10万美金一部到现在20多万美金,我相信未来可能会到30、40万美金因为供需关系的存在,需求不足的时候价格必然攀升,你如果说不能拍出爆款怎么能覆盖掉这么庞大的成本、持续运营呢?

但是今天中国一年有上万部微短剧,有各种榜单上的故事,这些故事未来我们做全球本地化的过程当中有非常大的价值。可能我们九州去年生产了近千部微短剧,我们按照1%的内容能够翻译出海,在别的国家卖得也非常的好,但是我这1%的内容有10%的内容把它分成各种版本,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卖得比较好。我们去年一年的时间也做到了1.3亿的下载,最高峰的月活有一千万左右,确实我们整体的收入是行业前三、前四的水平。

过去的一年当中我有一些经验跟大家分享,在微短剧出海这件事情上面中国的优势是独一无二的。第一个我认为陈总讲的目前的市场规模非常的认同,但其实因为我们有中国的微短剧基础,我们应该把翻译剧做好,翻译剧是微短剧出海的基石我们不是一个小程序,我们是一个APP,用户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够把我们投入的广告费收回来,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剧库没有厚度、内容没有足够多,用户怎么消费。

所以今天怎么样出海,第一件事情要先把自己库里或者市场上能买到的中国故事的内容做到极致,而且这件事的成本也比较低,客观来说是值得投入的。

第二个建议就是我认为还是要重视本土剧我认为就像我们自己去看一些欧美的内容,很多内容非常好,但我觉得它的受众一定也是有限。我们去年注重本地的制作,还是要为全世界的用户去定制符合他们审美逻辑的故事,所以我们去年在这方面砸了非常多的钱去尝试。我认为2%的内容吃掉98%的市场,只有最头部的内容才能给你带来拉新,所以去年我们在这块投入非常多,而且运气也比较好,是有一些内容有相应的比较好的一些收入,并且这件事情在今天的环境下有非常好的基础。尤其是我们的一些同仁,粗暴一点,直接把你自己在中国卖得最好的剧翻译成英文的版本拍掉,我相信成果都不错。

第三我认为还是要利用好每个国家的优势中国有各个省份,出了国之后每个国家就相当于一个省份,比如说日本有他非常特色的东西,比如说动漫。我们之前就跟日本朝日电台合作做了一个中国故事的日本版,卖得也非常好,可能有300万美金的收入。但是我觉得细分市场非常值得大家去挖掘,挖掘的时候一定要用好每个国家的本土优势。比如日本不会像中国有这么多的伙伴,因为它的市场规模容不下这么多人,所以我觉得任何一个国家、电视台或者优秀的一些伙伴做更加本土的东西,而且我觉得非常多的时候都能得到非常好的结果。

这里还有一个想分享的,就是说重新分配切蛋糕逻辑。原来我的感知就是奈飞本质上是欧洲+韩国中心韩国是吃亚洲、全球,欧美因为他有一个渗透逻辑,但是在今天的基础我认为如果我们做一个全球性的技术平台,整个的亚洲中心就应该是中国因为我们有这么多的内容供给,可以让我们有这么多内容的尝试。内容这个行业是这样的,你的成功率低于一定的水平一定是亏损的,如果你不能持续做出爆款你可能没有办法在这个行业生存。所以有确定性的故事的价值是极高的,如何运用好有确定性的故事,我认为这件事情是今天我们重新看待市场和重新全球化的红利,我们应该把红利吃好,而且中国目前的红利不仅是一年一万个微短剧上榜,还有大量的微短剧制作者。

我曾经去过韩国,很多人之前都喜欢看韩剧,我说韩国为什么你今天还是只是给奈飞做代工,为什么不自己做平台?他们说我们自己做一个内容可能100万美金就到顶了,然后奈飞给我多少,给我500万美金一集,我就投降了。他为什么给这么多呢?因为他有欧美的用户,同样的内容他可以卖很多遍,不光今天韩国的用户可以消费,美国的原来两亿用户也可以看,可能任何的内容放到上面都有几千万美金。

第二个问题我说韩国的内容为什么这么强,他是有非常好的编剧跟内容的生产体系吗?然后我就让他们给我拆解了一下如何培养编剧和内容创作者,我发现跟今天中国微短剧的创作者的生产逻辑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的变化,只是原来可能在我们这个行业或者是长视频行业很多人没有机会。我很优秀,但是我想让所有人知道我很优秀的成本太高了,但是今天微短剧一百万、几十万就可以让大家看到我的作品,可以不断的诞生出非常非常多的优秀的作者,这些作者已经被所有人看到他们未来在全世界只要解决掉本地问题一定能够在全世界成为最优秀的创作者,我相信这个逻辑跟韩国是同理的。

第三个是什么呢?我觉得行业痛点,我觉得任何一个内容行业到最终如何让内容创作者获得收益是核心问题。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出海平台普遍问题是大家都在大规模的投入中,没有办法给创作者分享到更多的收益,这个导致它的创作不能进入一个正向循环,我觉得未来一定是要有足够多的给内容创作者的预期,就像今天刚刚我说的奈飞吃掉了韩国的内容一样,谁能给创作者分享收益,创作者就到谁的平台上,进而形成良性的循环所以我希望也能够呼吁整个行业,我们要给在全球的创业者更多的红利和空间。

我自己再讲一些小的细节,AIGC这个东西客观来讲其实我关注了很久,尤其是去年有一个产品叫SORA出来,我感觉好颠覆啊,我就直接打了一个飞的去了美国。硅谷那个地方像一个大农村,大家闲着没什么事情就聊天,效率极高,我那几天聊完了所有的人。我当时有一个场景,我想有一天编剧在写剧本,旁边自动的AI就生成了一个画面或者生成视频,如果这个事情能够变成现实,是不是意味着中间的所有的流程都会发生变革。

后面我遇到一个在美国非常知名的华人,他说可能这一天的到来还有十年的时间,因为今天AI的算力在解决真正的大规模的视频中还很有问题,他给我解释SORA为什么能做成这个样子,原来是用一张大的图,你把他生成一个一个连续的图并且变成一个视频,对算力的要求极高,需要干一件事情,把一张大的图切成一个一个像素点,然后每个像素点独立去生成东西,最后再把这些像素点拼起来就变成了你看到的视频。所以我去年五月去硅谷的时候SORA十个视频里面其实只有一个视频是能够生成正确的,很多生成其实都没有那么的准。

但是客观来说AIGC也是要有一定的发展的趋势,包括三个阶段,弱于人、等于人、超越人,但是我认为好好使用AIGC能力,在翻译等等方面在我们行业已经是巨大的帮助了。按照刚刚我说的逻辑,长期的出海当中你的翻译效率、成本是非常大的一个点,所以我觉得各位同行可以加大对这方面的研究。今天的机翻+人翻会有很好的效率。

今天我感觉在我们中国微短剧的红利下,让中国故事成为全球语言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我刚刚那个逻辑下,本质下今天微短剧的出海底层还是中国故事的出海,因为在全球,我当时想把中国这一套买IP库的逻辑去全球采购,我发现我找不到这样的库,这样的文字库是没有的,所以今天最好的库就是我们每年生产的上万个微短剧中的爆款的本土化,这件事情我觉得一定是在这个基础上,一定是业务逻辑成立,且真正的做到让中国故事成为世界语言的。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增长科学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DataEyeDataEye
上一篇 5天前
下一篇 2天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