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在品牌营销行业摸爬滚打几年的从业者,这几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年轻消费者的习惯变了,零售行业也跟着变了。曾经主导市场的那一套打法,现在如果还想继续用,只能说:不掉队就怪了。那么问题来了,年轻人到底改变了什么?作为品牌方,我们又该怎么跟上这些变化?
别的我不敢说,但有一点特别确定:现在的年轻人不只是买东西那么简单,他们花钱是有目的的。而这背后,正改变着整个零售行业的逻辑。
消费升级,不只是贵,而是要对!
不管是Z世代还是千禧一代,购物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买“功能”,而是花钱换“感觉”。简单点说,他们买东西,是在买“价值共鸣”和“情感连接”。
举个简单例子,以前运动鞋讲究耐磨、弹性好,现在年轻人选鞋不仅要好看、要有故事,还得有态度。像我一个朋友,攒了几个月工资就为了买双限量版“李宁霸道”联名鞋。不只是因为鞋好,而是因为能表达自己喜欢潮流和中国文化的身份。这就是年轻人花钱的逻辑:我喜欢的有对味的感觉。
对品牌来说应该怎么做?三个字:提共鸣。你卖的东西不只是个产品,而是讲给消费者听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最好有点个人化、有情感、有价值,你的产品才能打动他们。
信任变化,种草有戏,硬推没用
年轻人的消费习惯还重塑了“信任”这件事儿。以前广告说什么大家买什么,现在完全不一样:品牌说话不可信,博主推荐、朋友种草才管用。
在小红书、抖音刷商品“种草”短视频已经是年轻人的日常。他们看的是和自己生活相似的人怎么用这些产品,而不是广告里那个高高在上的商业大片。同样的道理,直播带货也是年轻人购物的一大方式。主播越接地气,粉丝就越买账。
对品牌来说,这是机会也是挑战。机会在于,种草经济催生了社交电商和直播的爆发,能让你的产品更快被大众知道;挑战则是,不能硬推产品,而是得通过这些真实接地气的内容唤起用户兴趣。说白了,种草就是要先和消费者成为朋友,推销自己太生硬会很尴尬。
整个链条都在变化:体验、环保、还有国潮
除了买东西的方式变了,年轻一代对商品的期待也不一样了。我简单归纳一下,有三个方向特别明显:
1. 体验感要好
线下体验店的装潢要有氛围,线上购物的页面设计要简洁。现在的年轻人对体验感的要求已经溢出了传统购物场景,吃喝玩乐都得有仪式感。像泡泡玛特的线下盲盒店,不光卖东西,还让消费者感受到拆盲盒的惊喜,这种沉浸式氛围就是体验的价值。
2. 环保和社会责任要有态度
别以为年轻人在网上“嘴炮环保”是玩玩的,他们是真的在行动。盲目消费、浪费资源会被他们“抨击”,但如果你有可持续理念,比如用环保材质包装产品或者推广循环经济,年轻消费者反而会愿意支持你。
3. 国潮兴起,文化自信值拉满
这几年的国潮风是越刮越猛,从传统文化到科技结合,年轻人对中国元素特别买账。李宁、天猫国风博物馆系列这些案例已经证明了,只要创意不土,国潮就是一个消费爆款。关键在于,不只是简单地复制传统元素,而是要让文化和潮流结合,才会既酷又有意义。
营销人怎么干?我直白点说几个实操建议
看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作为品牌方或者营销从业者,具体怎么操作才能和年轻人对上眼?记住以下几点,起码能抓住一些核心机会:
1. 内容种草,全渠道触达
小红书、B站、抖音这类平台必须深耕,内容要接地气、真诚。玩种草千万别急吼吼硬卖东西,先讲故事先拉共鸣,不要怕慢。
2. 产品要有故事,营销要有态度
品牌的核心不是功能,而是情感连接。如果你卖的是国潮,就讲好文化故事;如果你卖的是环保理念,就说清楚对社会责任的看法,总之是让用户认同你的态度。
3. 把体验做到位
线下门店多设计互动环节,不是单纯卖货,而是让年轻人觉得“逛这里很值”;线上平台要优化购物体验,确保每一步流程都流畅。
4. 分析数据,抓具体需求
用数据来说话,研究你的年轻用户在买什么、怎么付款、对哪些广告更有反应。AI和大数据是好工具,别浪费。
其实每次谈到年轻消费趋势,我都有点感慨。十年前,中国零售行业还停留在“铺渠道、抢市场”的阶段,而现在,它已经是一个充满人情味、文化内涵和科技变革的竞技场。年轻消费者的需求是复杂的、变化的,但也是蓬勃的、充满希望的。
作为做品牌营销的一份子,我觉得这不仅是挑战,也是一种幸运。有机会参与零售转型,和年轻消费者一起成长,让品牌跟上时代的节奏,这不就是我们的意义所在吗?
别让陈旧的观念困住你,勇敢尝试新鲜的方式,真正走进年轻人的世界。因为他们正在影响的不只是消费趋势,而是整个零售行业的未来。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增长科学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