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品悄悄争夺超级入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任务推动着我们前进,如果一个产品能够以任务为核心来进行设计,那么,才能真正帮助我们与技术产生深度的交互,慢慢成为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文:王智远

最近,科技圈有两个产品小新闻。

你看了吗?

一是,微信输入法向AI迈进一步,把之前在小范围测试的“问AI”功能正式推出。你在任何需要打字的地方,比如聊天,只要输入问题,按一个“=”键,就能直接得到AI的回答。

二是,美国open AI这家公司,之前灰度测试的Chat GPT电脑版本也推出了。你只要option+空格键,就能叫出窗口,把问题、图片丢给它,迅速能获取答案。

软件推出电脑版,并不新奇,自从下载了几个AI应用以后,我的工作方式似乎被彻底改变了,不论我按左键还是右键,能呼出来好几个AI。

它们能帮我做什么呢?基于“基础文字应用上”雕花。

比如:找总结、回答问题、找资料、生成图片、甚至做四维导图;说实话,功能我用的并不多,但确实提供了许多可能性。

然而,引起我更大兴趣的是,为什么这些ai产品都在下半年纷纷加强了用户入口的设计?认真研究了一下,觉得对AI的应用场景有更多了解和预见。

01

美国学者、商业顾问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创新者的解答》里提了一个观点。

成功创新要做两件事:一,要让产品足够简单,所有人都能使用;二,提高使用效率。

这句话,在2003年图书刚出版时听上去,肯定感触不大,可站到2024年再听一次,却大有不同;因为在这20多年里,很多互联网大佬按照该标准,做出产品推广策略,每次技术更新都证明观点的准确性。

如果你翻阅过去互联网几十年发展史会发现,书里记载了诸多商业策略和具体故事,这些故事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谁控制了入口,谁就能掌握这个世界。

什么是“入口”(gateway )?

广义而言,这个词,在商业和技术里面,就像我们上网找信息、解决问题的大门。从古到今,人们对于探索未知的兴趣一直很高,所以,对这些入口的追求从没停过。

谁控制了入口,谁就能吸引更多用户;谁能精准的预测未来,懂得用户需求,那他可能成为入口的主人。‍‍‍‍‍‍‍‍‍‍‍‍‍‍‍‍‍‍‍

互联网初期入口被分为三驾马车:信息、社交、电商。

PC时代,Google和百度,是上网找信息的主要入口;大家通过浏览器找门户网站,用搜索引擎索引显示信息,最终搜索引擎了垄断了地位。与此相关的情境至今还历历在目。

移动互联网后,大家开始使用手机,苹果公司利用“iOS+App Store”重新定义了超级入口,Facebook或微信,是分享信息、社交的主要场所,人们也不再只用一个搜索引擎找东西,取而代之有微信、淘宝、京东这样的细分入口。

虽然大公司用平台化的方法来控制超级入口,但因市场既定格局没多大变化,所以,后来竞争就像《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争霸一样,各方也只能变换各种策略来争取更多市场份额。

当市场份额细分到一定程度时,诸多同质化APP出现,产品成灾,就像电商行业从PC到APP时,2015年到2021年间,你能同时下载50款不同的应用。

这种情况下,竞争焦点,也慢慢从控制入口转向商品本身,再从商品质量转向服务,最终演变成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的竞争策略。

你知道在产品技术竞争时期,入口有几种,大家采取哪些竞争策略吗?

02

C端用户场景下,裂变(fission)这个词你应该听说过。

你邀请我,我邀请你,分享一下、砍一刀,无形之中,人人参与,网络效应迅速放大,通过这种方式,产品或活动能够以极低成本实现快速增长和扩散。

随着“裂变”在市场的流行和成功,后来,不少公司设立与之相关的岗位,比如:首席技术增长官、裂变营销经理、用户增长专家等等。

所以,它们的核心都指向一点:产品导流。

简单讲,用一款产品去帮另一款产品增长曝光,引导用户去使用或了解产品新功能。但是,你知道吗?产品形态往往有两种关系,分别为“父子关系”或者“兄弟关系”。

什么是父子关系呢?

顾名思义,父亲和儿子。市面很多APP用户基础量大,它就想着怎么增加自己家新产品的曝光;比如:抖音中加一个“剪影”的入口,微信中增加“视频号”入口,核心是,父亲和儿子都有“血缘”关系。

什么是兄弟关系?市场上的成熟产品,因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它们虽然不是直接竞争关系,但会互相帮忙,通过相互曝光来共赢。像京东的会员可以享受爱奇艺的会员福利,这就是典型的相互帮扶。

那么,这种帮扶的目的是什么呢?有两点:

在获取新用户方面,不管是面向消费者(TOC),还是面向企业(TOB),每当新产品推出,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去宣传,吸引用户。

通常会用一些已经很成熟、用户信任的产品来帮忙导流。因为产品已经赢得了用户的信任,所以,用它们来引流,就能更容易地建立起初期的用户基础。

不只是新产品这么做,连成熟产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时候,也得不断增加曝光和流量,这样才能保持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比如:引导你去下载、关注、注册体验等等……

再说到打造生态体系,这个不难理解。随着时间推移,公司会不断推出与原有产品相关的新产品,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生态系统。

开发成功的产品的过程中,往往能发现某些功能上的缺口,这就会催生更多的产品线。这些产品线会随着业务的深入变得越来越精细,它们之间也会有更多的联动,最终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闭环生态系统。

就像,阿里巴巴投资了很多公司,腾讯、头条打造起了自己的“全家桶”,确保不同产品间能相互支持和联动,一旦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就能形成坚固的企业壁垒。

03‍

除投资性战略布局生态以外,大家是怎么设计产品之间的跳转入口的呢?

一个产品功能很复杂,需要专门的操作界面来处理更多细节,那么,它会作为一个独立应用(Standalone Application),来适应更加垂直的细分市场。

当前AI领域,已经可以看到这种变化,ChatGPT分拆出了3.5、4.0等多个版本;腾讯混元大模型也孵化出了如腾讯元宝、AI问书等专门的产品。

还有一种办法是,界面模块(In-Interface Module)。

这意味着,如果某个功能是我们操作的一部分,就把它做成一个小模块。比如说,当我们在用一些软件的时候,你可能会注意到,文档编辑器里,多了个智能语法检查,或者,财务软件中出现了智能报表分析的工具。

这么做的好处很多。

首先,用户不用离开正在用的这个软件,也不用换到其他软件就能用上这些新功能,大大提高了使用便捷性;其次,这种模块化的设计,也让开发者更容易更新、维护功能,能确保软件随着用户的需求变化而更新,保持技术上的先进性。

底部菜单按钮(Bottom Navigation Button)也是一种选择,特别是在那些超级APP里,尤其是手机端的应用。有时候,某个功能只是应用的一小部分,并不是用户的主要关注点,但它会被放在菜单栏里。

比如:

在一个资讯类APP应用中,会有一个专门的按钮来刷新推荐的内容;或者在一个电商应用里,会有一个智能购物助手;这种设计,不仅节省屏幕空间,还能使得重要但不常用的功能易于访问。

除上述三者外,我最想提到的一种是:悬浮按钮。

AI产品悄悄争夺超级入口

图解:鼠标左键唤起3个AI工具,从搜索,翻译总结,做PPT,全流程被占据‍‍‍‍

我觉得它很鸡肋,也很可怕。为什么这么说?在手机上,有个AI功能你经常用到,那么悬浮按钮就显得非常方便。它让你可以快速访问某些功能,而且不会占用太多屏幕空间,也不影响你正在做的其他事。

但是,手机端的问题在于,各个APP都是封闭的环境。

想象一下,手机上装有飞书、企业微信和钉钉,每次想用这些APP的不同功能时,是不是得分别打开每个应用?

这就意味着,每个APP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管它的生态下整合多少个软件,也改变不了现状,你只能在封闭环境下切换的场景。

所以,这种设计好处在于,有助于应用保持独立和安全,但同时,也增加了用户操作的复杂性,影响了效率和体验。

可是,在电脑上情况不一样。

如果一个产品具备通用属性,且高频,用一个悬浮按钮可以让用户很快就能用上,而且按钮还能跨越不同的产品,是不是很方便?你只要轻轻一点鼠标,无论何时都能立刻启动这个功能。

因为它变成了一个超级入口,超级入口可是流量采集的第一站,想想微信输入法、搜狗输入法这样的工具,是不是很可怕?

它从你打开电脑的第一站,开始夺走你的注意力。因此,成为用户打开电脑后操作的第一步,对AI产品很重要,甚至说,对平台级AI产品更重要。

04‍

那么,AI产品为什么会在意用户打开电脑的第一步呢?

首先,不管我们使用什么产品,所有活动似乎都围绕着「任务」展开。换句话说,只要你打开电脑,一定具备某个任务属性,它迫使你做点什么。

其次,因为智能体(Agent),如果说AI产品最终目标是发展成AGI,即让人工智能能像人类一样思考、解决问题和学习。

那么,办公或其他工作环境中,首先需要一个智能体,这个智能体,最好能帮我们处理繁琐、重复而价值不高的工作,释放出更多时间,来让我们进行更有创造性的活动。

一个好的使用入口必然能给用户提供无缝的工作体验。

想想看,以前在电脑上工作,我们得先打开一个软件,然后再找到需要的功能,步骤多,挺麻烦;现在,只要简单地点击鼠标右键就能调用功能,整个过程是不是很高效?

而且,超级入口还能收集更多特定领域的训练语料。

什么是语料(corpus)?

就像动物的饲料,AI也要正确的语料来训练,通用模型在处理一些基本任务上已经很成熟,但在特定领域,小型模型缺乏足够多的语料。

这里面有两个大问题:一,大部分公司都没有自己的知识库。这就意味着,他们很难,甚至无法有效地使用小型模型来解决专业问题,因为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模型训练。

二,挖掘更细分场景下的问题很难。指望团队人员记录知识几乎不可能,且大多数知识具有内隐性质,即使被记录下来,也很难产生大的增值,它缺乏必要的深度和背景。

所以,这两个问题制约了小模型的发展,现在,用入口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

有个经常做学术研究的人,在查找资料时简单地用右键激活AI,不就无意中给AI提供了反馈吗?

所以,入口一方面逐渐塑造用户提问和行动的方式,让AI的功能更贴合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也为大模型走向agent提供了更多可能空间。

其实,技术发展,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效率,让人们不用那么辛苦,办公场景的需求很大,大家都想提高工作和创新的效率。

当AI技术进入新阶段后,很多大公司都在考虑怎样才能快速把强大的模型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大家都在想,未来的超级应用会是什么样子?

这时候,人们会想到最终的解决方案是AI助理,其实,比起超级助理,大多数普通人更在考虑:这个东西,我该怎么用呢?

看不见的地方才是争夺的开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任务推动着我们前进,如果一个产品能够以任务为核心来进行设计,那么,才能真正帮助我们与技术产生深度的交互,慢慢成为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总结而言:

超级入口,是AI产品的Excel时刻。

入口还有没有比鼠标超级右键,更前一步的方案。不过,我挺期待将来能有一天,打开手机,一键呼出想用的应用;打开电脑,一键完成所有的工作流程。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增长科学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王智远王智远
上一篇 2024年7月2日 下午12:15
下一篇 2024年7月2日 下午12: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